麵包發不起來變石頭?發酵失敗慘變硬梆梆?7個發不起來的真相大公開
你是不是也曾經信心滿滿做麵包,結果麵團比你的存款還沒膨脹?
發酵失敗,烤出來像顆磚頭,不僅牙齒快報銷,連酵母都想提早退休。
別急著怪麵粉、怪氣候、怪水逆——真相往往藏在你沒注意的小細節裡。
今天就來揭露 7大發不起來的原因,讓你從麵包黑洞邁向膨風高手!
7個麵包發不起來的真相大公開
1️⃣ 酵母過期 or 太累了?
酵母不是永生的!
用放了三年的乾酵母,等於請了一位早該退休的員工來加班。
即使還沒過期,開封後沒保存好(濕氣、溫差),它的戰鬥力也可能大打折扣。
✅ 對策:
使用新鮮酵母,開封後冷藏保存;用之前可先測試活性(用溫水+糖泡一下看看有沒有冒泡)。
2️⃣ 水太熱,酵母被燙傷
酵母是溫和派,最怕你給它「三溫暖」。
當你用超過 40°C 的水直接沖下去,它可能瞬間升天,發酵就此斷氣。
✅ 對策:
控制水溫在 28~35°C,給酵母一個舒適的家,不冷不熱剛剛好。
3️⃣ 糖鹽亂放,酵母直接罷工
糖是酵母的快樂泉源,但太多會讓它吃到撐死;
鹽則像是酵母的天敵,直接貼臉開戰。
✅ 對策:
糖建議不超過麵粉總量的10%,鹽則控制在1.5~2%;更重要的是,不要直接把鹽巴灑在酵母上!
4️⃣ 麵粉太冷 or 太濕
你用的麵粉放在冷氣房一整天,還是剛從冷凍庫拿出來?那你難怪發不動。
濕度也影響麵糰筋性,過濕的麵糰會像攤平的心情一樣沒起伏。
✅ 對策:
將材料回溫再開始製作,並根據濕度微調水量。
5️⃣ 揉麵不夠,筋性不足
沒揉好就像沒練核心肌群,麵糰撐不起來也很合理。
筋性不夠,氣體留不住,怎麼發都白搭。
✅ 對策:
揉到可以拉出薄膜(手套膜),或使用機器揉至完全階段。
6️⃣ 發酵時間失控:不是過就是不夠
第一次發酵不到位,麵糰還在睡夢中;
發太久則酸味大開,結構崩壞,麵包軟不回來。
✅ 對策:
室溫約28°C,第一次發酵約1小時、至2倍大;手指戳下去不回彈也不塌陷,就是剛好。
7️⃣ 發酵環境不穩定
台灣天氣忽冷忽熱,酵母很難搞。發酵環境如果過於乾燥或風太大,麵糰表面乾掉也會影響膨脹。
✅ 對策:
可在烤箱內放杯熱水,營造濕暖空間;或使用發酵箱,給麵糰一個溫柔的擁抱。
🔚 結語:麵包不發,不代表你不行!
做麵包,就像談戀愛,講究細節、耐心與溫度。
別讓一兩次失敗就澆熄你的熱情,也別再讓麵包變磚頭當你的健身器材。
只要避開這7個地雷,發酵就能像你的人生一樣——膨!風!再!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