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頌由來

法式浪漫破功?可頌由來大公開!身世之謎比八點檔還精采,內附6個爆笑又真實的歷史黑幕

你以為可頌是法國人發明的嗎?

你以為可頌誕生在巴黎街角配咖啡的浪漫故事裡?

醒醒吧!這顆酥到掉渣的可頌,其實背後藏著比八點檔還精彩的劇情:有戰爭、有背叛、還有「搶發明權」的國際糾紛。

今天就帶你揭開這顆「牛角麵包」不為人知的3個爆笑又真實的歷史黑幕!

可頌由來大公開!身世之謎比八點檔還精采

🕵️ 黑幕一:其實不是法國人發明,是奧地利人先下手為強!

沒錯,可頌的起源地根本不是法國,而是奧地利維也納!

傳說在1683年,奧地利人為了慶祝打退進攻維也納的鄂圖曼土耳其軍隊,麵包師傅靈機一動,做了一款像土耳其國旗月牙的麵包來嘲諷敵人。

咬下去的瞬間,就是象徵打敗敵軍的勝利滋味。這顆麵包後來取名「Kipferl」,也就是可頌的前身。

所以你每天吃的不是巴黎浪漫,是奧地利版戰爭慶功宴!

🎭 黑幕二:法國人「移花接木」直接搶走光環!

那麼這顆Kipferl又是怎麼變成巴黎的國民麵包的呢?

關鍵人物是瑪麗安東尼皇后,她從奧地利嫁入法國後,把家鄉的麵包也一併帶進皇宮。法國師傅吃過後大驚:「這太酥了!我要改良它!」

於是法國人加入發酵奶油、改良折酥技術、塑造完美層次感,從此Kipferl華麗變身為Croissant(法文的「新月」之意),原創不見了,法式浪漫誕生了!

奧地利人:???這劇本我沒演過。

😂 黑幕三:吃可頌其實是在紀念…戰爭?

是不是覺得你每天配咖啡、優雅吃可頌,是一種歐洲生活美學?

其實…你是在參與一場歷史紀念活動。

因為那顆月牙形可頌,本來就是用來象徵歐洲擊退土耳其的戰爭勝利,是一種帶有政治意味的麵包。

所以每次吃掉它,等於把敵軍的象徵「咬一口消滅」!

巴黎人可能沒說,但老祖宗知道你在參加歷史重現活動XD

📖 可頌這名字,其實超不浪漫?

雖然現在大家都叫它「可頌 Croissant」,但其實這名稱也很晚才正式登場!

Croissant 在法文是「新月」的意思,完全就是衝著土耳其國旗的月亮造型去的。

但在早期,它其實根本就是一個維也納麵包(Viennoiserie)的統稱品項。

也就是說——你以為你在吃浪漫的巴黎早餐,實際上你是在吃奧地利家鄉味,還被法國人取了個詩意名稱來重新包裝!這波行銷簡直可以申請諾貝爾麵包獎。

🧪 真可頌 vs 假可頌,一口就能識破!

現在的麵包店、超市、便利商店,到處都有「可頌」掛名商品,但小心,其實有很多是假貨!

正統可頌有幾個特徵:

  • 一咬就掉屑屑,而且掉得誇張才是合格

  • 切面有像蜂巢一樣的空氣層,組織濕潤不乾柴

  • 吃起來帶有天然奶油香,而不是「人工香精一拳KO」那種香氣

反之,如果你咬下去像在吃鬆軟土司、香氣太濃像香水炸彈,那你吃的可能是「麵包假扮可頌」。

🧡 總結再重擊一次:

誰說麵包沒有故事?

這顆可頌,硬是把奧地利的驕傲、法國的浪漫、土耳其的月亮、還有全世界的胃通通包進一顆酥皮裡。

下次吃之前,別只顧拍照,記得跟朋友說一句:

「你知道這顆麵包,其實是為了嘲笑土耳其人才發明的嗎?」

然後優雅地掉滿桌麵包屑,才是資深吃貨的最強姿態!